English Web Site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中华全科医师学会 >> 自律维权 > 职业精神 >
【字体:打印本页

“最美乡村医生”— 竹筏上的生命线

2014-02-22 17:11:2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最美乡医-罗敏成01.jpg 

2013-10-27,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罗成敏乘着自制的“拉拉渡”竹筏出诊。

  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位于上游水库深处。这些年来,随着农村道路建设,村民们的出行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是,这里的1000多户3000多村民,有个三病两痛,首先想到的是50岁的乡村医生罗成敏。15年来,他都靠着自制的拉拉渡竹筏出诊。24日晚,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放了罗成敏的故事,并称他为“最美中国人”。

  数字

  15年拉坏44艘竹筏

  昨日上午,中敖镇洪溪村卫生室,头发稀疏的罗成敏身着白大褂,正在工作。

  罗成敏出生在洪溪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庭条件差,初中毕业后便拜师学医。除了医术,师傅还教会他一样重要的东西——医者仁心。“一定要把病患当成家人。”师傅的教诲,罗成敏铭记于心。

  结束一年多的学习后,罗成敏回到家中,一边务农一边当起了“赤脚医生”。

  1992年,罗成敏成为一名“卫生员”;1996年,他参加乡村医生培训,两年后参加统一考核拿到了“上岗证”,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乡村医生,充当起9个社1000多户3000余村民的健康保护神。

  也就是在那时,竹筏开始陪伴着他四处出诊。当时,罗成敏所在的申家村还未与洪溪村合并,全村留守在家的数百村民就医都去找他。

  “人员很分散,以当时的申家7社为例,被水库淹没后,一个社被分成四块,出门看病极其不方便。”罗成敏的家也在7社,除了去高坪无需坐船,他去哪儿都要面临过河的问题。为了方便出诊,罗成敏想到了自制拉拉渡竹筏。

  记者看到,3.5米长、2米宽,竹子并排用木板和铁丝固定,4层重叠,就构成了罗成敏的竹筏。一根拇指粗细的尼龙绳,一头拴在他家这一侧“码头”边,一头拴在对岸,人只需站在竹筏上,再拉着绳子,就可牵引着来回拉拉渡。

  罗成敏告诉记者,一艘竹筏要用百余根、600来斤竹子,前后要花上六七天时间来制作,竹子和绳子在水里泡久了容易坏,只能管上约4个月时间。现在这艘已是他的第45艘竹筏。

  故事

  大年三十出诊到天亮

  前些年,通讯不发达,有人病了,村民还得跑到罗成敏家,请他前往。“除了去开药,我一般哪里都不敢去。”罗成敏说。

  乘竹筏、走山路,看一个病人,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来回两趟就是半天,饿肚子更是常事。

  罗成敏说,秋天还好,走起来凉快,冬天就不行了。他至今都还记得,10多年前的大年三十,那是一个下雪夜,一个9岁女孩打着电筒走了一里多的路来到他家叫门。

  “这么晚了,还有病人?”罗成敏来不及细想,翻身起床,跟着女孩出门。原来,女孩的父母为了琐事起了争吵,最后两人动了手,打得头破血流。罗成敏赶紧将两人的伤口包扎好,并好言相劝,这样一折腾,天已蒙蒙亮。

  这样的急诊还好,最让罗成敏紧张的就是急病号。

  4年前的6月,70多岁的村民唐金宽突发疾病,给罗成敏打电话求医。大概询问了一下病情后,罗成敏收拾好药箱就走,“如果走路,需要40多分钟,但是划竹筏,至少可以节约一半时间。”

  抽搐、出冷汗、腹胀……罗成敏感觉不妙:是急性阑尾炎,而且开始化脓了。唐金宽是留守老人,家里只有老两口。“找凉椅绑起,赶快送到镇上去。”罗成敏一边给镇卫生院打电话报告情况,一边找村民帮忙。

  罗成敏和另一个村民抬起老人,走了半个小时的土路才到玄顶村,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已在此等候多时。“如果再晚一点,唐金宽就有生命危险。”罗成敏说每年这样的急病号,总要遇到几次,关键时刻,小竹筏就能起到大作用。

  体验

  记者乘竹筏陪同出诊

  昨日上午10点半,记者跟着罗成敏乘竹筏,随后走了2.5公里崎岖山路到洪溪村6社,为84岁的周冰秀老人看病。

  村里面,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儿童。一路上,老人们不住地让罗成敏帮自己量量血压。每次,他都是乐呵呵应承下来。小路杂草丛生,深至脖颈,记者跟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他在前面不住地叮嘱着记者“走慢点”。

  天天在路上走,罗成敏只有筒靴和胶鞋,“皮鞋舍不得穿”。他说,以前,曾花100多元买了双皮鞋,去给两个村民看了病,回到家,面子就被挂花了,心痛得很。从那以后,他几乎没买过皮鞋。

  经诊断,周冰秀老人得了流感。罗成敏给老人开完处方药后已到下午1点半,一家人非留他吃饭,但他婉言谢绝了。返程路上,罗成敏发现时间有点耽搁,为了尽快赶回诊所,他打电话叫来了一艘电动船。罗成敏告诉记者,平时他舍不得坐,因为坐一次要15元钱。

  去年底,位于洪溪村5社的村卫生室建好后,罗成敏的诊室搬到了村级服务中心。划竹筏过河,翻过四五百米的雷达崖,再到木桥沟,最后到洪溪码头,再走到卫生室,每天往返一次,罗成敏需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出诊,他几乎每天要坐“拉拉渡”三四次。遇到雨天,时间更长。

  “全是杂草丛生的小路。”罗成敏早上7点多就得出门,9点前到卫生室。

  昨天下午3点,记者再次来到罗成敏家门前。看着简易竹筏和已被水浸透变色的绳索,记者不免担心。“这个绳子是该换了。不过,你放心,我保证你的绝对安全。”他笑着说,自己每次都买质量好的材料。

  幸运的是,这15年来,罗成敏的“水上120”还从未出现过危险状况。

  领导:

  该得的出诊费老罗也不要

  记者从大足区卫生局农卫科了解到,现在全区共有乡村医生898名,罗成敏的出诊条件算是比较艰苦的一类。作为直接领导,中敖镇卫生院院长陈崇刚表示,按照政策,乡村医生出诊,可以收取4元钱每人次的出诊费,但老罗这些年来分文未取。

  昨天,罗成敏除了收取周冰秀12元的基本药物费,其他5个村民求诊没有收费,他将其当成是义务。

  在罗成敏看来,现在每个月政府有1200元的补贴,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这些钱已经足够支付老两口开销,所以他很知足。对此,陈崇刚笑言,换做自己,这事不一定能坚持得下来。

  儿子:

  父亲为了乡亲们牺牲太多

  罗成敏膝下两个儿子,24岁的大儿子罗玉川在广东的一家印刷厂打工,21岁的小儿子罗文在大足城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两兄弟都有着近万元的收入,都不愿接父亲的班。

  “我好多次都劝父亲出来,跟我们一起生活,都被拒绝。”罗玉川说,父亲的理由是,自己当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已经习惯了,乡亲们也离不开他。

  罗文向记者简单算了笔账,按照现在工地零工150元/天计算,每个月至少能挣四五千元,但父亲不稀罕外出挣钱。“两个老人家单家独户的,我和哥哥都不放心,但每次父亲都委婉地拒绝了我们”,“作为晚辈,我们只能叮嘱他平时爬坡上坎慢一点”。

 最美乡医-罗敏成.jpg

    最美乡村医生”罗成敏 记者 张路桥 实习生 程雯丽 摄

  后续报道

  靠自制的“拉拉渡”竹筏出诊,守护着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1000多户村民的健康(商报曾多次报道)。在相继获评“重庆好人”,感人事迹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后,罗成敏现又成功入围“中国好人”、“2013最美乡村医生”。近日,主管部门表示,将为他配备一艘渡船。

  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

  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位于上游水库深处,全村有1000多户3000多名村民,居住在被水库分离成的4个散块上。这些年来,这里的村民只要有个病痛,都会想到50岁的乡村医生罗成敏。15年如一日,为给村民们看病,他划坏了44艘竹筏。

  经广泛评选和推荐,去年12月1日,第18期“重庆好人”罗成敏上榜。接着,市文明办又向中央文明办积极推荐了罗成敏参加“中国好人”评选。日前,中国文明网公布,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14年1月份“中国好人”候选名单揭晓,罗成敏和“缉毒英雄”蒋卫红等一起,入围敬业奉献榜单。

  商报报道后央视跟踪采访

  去年10月27日,在看到商报对罗成敏的报道后,邓丽娟等3名央视记者专程赶赴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对其进行了7天的跟踪采访。

  罗成敏的感人事迹,在央视《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播出后,去年12月1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又以“竹筏上的生命线”为题,对其进行了长达3分26秒的专题报道。昨天,据邓丽娟记者透露,在央视主办的“2013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罗成敏等20名乡村医生,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组委会推选出的20名“最美乡村医生”入围者。

  据该项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介绍,最终,他们将推选出10名“最美乡村医生”和10名活动特别关注医生。本月底举办新闻发布会,录制颁奖典礼。而在后期,还将提供资助和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

  主管部门拟用渡船换竹筏

  38岁的洪溪村村支部书记罗强,他和罗成敏的家隔河相望。现在,罗成敏成了“名人”,只要哪家有矛盾纠纷,罗强就会带上罗成敏一同前往。“一来可顺便下去给乡亲们看下病,二来他有着好的群众基础,还可协助我们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罗强笑言,只要罗成敏在场,几乎每次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不管是区级领导还是卫生系统,都对罗医生格外关注。”大足区卫生局副局长黄丽昨天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商讨方案,准备为罗成敏配备一艘渡船,以改变他今后的出诊条件,“木质还是铁质船,最终以他的实际需要为准”。

  连线

  “我是一个医生,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