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Web Site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中华全科医师学会 >> 自律维权 > 职业精神 >
【字体:打印本页

王继跃:抓住脑卒中防控的“牛鼻子”

2014-02-22 17:10: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分院脑科医院有一个奇特的标本库,分门别类摆放的小瓶子里,全都是该院手术后取出的人体颈动脉 “斑块”,有的斑块上还镶嵌着支架。面对这些被福尔马林浸泡得发白的标本,神经外科的护士如数家珍:这个瓶子里放的是傅老汉的,他70岁高龄做的手术,采取的是“翻转式内膜切除法”,术后恢复得非常好;那个瓶子的斑块长 12 厘米,是目前国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出的斑块最长的……

  神经外科主任王继跃告诉记者:保留这些特殊的斑块标本是为了研究它们的形成机制。“什么时候不用手术了,那才好呢。”

  一定要找到办法,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痛苦

  到处是患者与家属的愁容,到处是医务人员疲惫的身影,王继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聊城市所在的鲁西北地区是脑卒中的高发区,当地人喜好吸烟、饮酒、高脂高盐饮食,导致这里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极高。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方法就是“输液”,老百姓说是“冲血管”,反复输液,病情却没有根本好转。而患者反复住院,最终为在脑血管里放个支架,卖房卖地、卖了当年所有的收成。很多患者因病致残、家庭因病致贫。

  医院神经内科有床位150张,遇到脑血管病高发期要加到200多张,还远远不够。到处是患者与家属的愁容,到处是医务人员疲惫的身影,王继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办法,减轻老百姓痛苦!

  2001 年,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成立脑科医院,邀请石祥恩教授过来剪彩。石祥恩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的患病情况,建议王继跃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在欧美国家,通常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应首先由神经外科或血管外科会诊,若无CEA 手术指征,再转神经内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

  美国一年开展 CEA 接近 20万例,而我国只有 200 例不到,并且在当时能开展 CEA 手术的医生不足 10 人。

  王继跃有了“吃螃蟹”的想法。2007 年,当脑科医院逐步步入正轨时,他组织了一套班子,以神经外科为主,包括神经内科、心内科、超声科、麻醉科、影像科和护理部人员,到北京宣武医院学习。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焦力群教授从没见过这样浩浩荡荡一群人专门为学习一项技术而来,他惊讶极了:“你们是真想学啊!”

  300 多例成功手术源于创新与严谨

  如果不是亲自操刀,永远无法掌握技术的精髓。

  2008 年 4 月,以王继跃为首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攻关小组”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批两位手术患者。两例手术完成得很顺利,但在术后,其中一位患者血压很不稳定。王继跃坚持守候在患者床边,观察病情。

  36 个小时,王继跃和攻关小组的几个骨干几乎滴水未进,眼睛熬红了,嘴也起了血泡。王继跃更是满口的溃疡,牙龈发炎,直到下午 6 点患者脱机拔管,大家才松了口气。患者肢体肌力开始恢复,可以说话了,王继跃的两颗下门牙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脱落,成了他攻克 CEA永久的“纪念”。

  事实上,一开始并没有太多患者愿意接受这项新技术的治疗,担心成了“试验品”。攻关小组只好从周围“自己人”中找合适的患者。脑科医院党总支书记王志推荐了自己 73 岁高龄的父亲。这是一位典型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然而家人却不同意。王志动员母亲,开了三次家庭会议,并做了保证,这才将父亲推进手术室。

  手术非常顺利,老父亲恢复得很好。如今,近 80 岁高龄的他生活可以自理,可以与人正常交流,每天还坚持骑自行车买菜,羡煞旁人。

  “手术一旦失败,患者可能术后马上瘫痪,或者下不来台。”王继跃说,为了避免失败,他和攻关小组的成员在每做一台手术之前,都要召集各科室专家,认真反复讨论其适应证,假设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共同制定可行方案。这种谨慎被王继跃笑称为“因为胆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至今开展 300 多例 CEA手术仅 2 例失败的奇迹。

  多一份努力,多帮一个人

  预防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老百姓的痛苦。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数量众多,经过早期接受手术并治愈患者的口耳相传,来看他门诊的人更多了。不出门诊的时候,患者会找到病房,将病房的门口堵得死死的。

  王继跃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救所有人的。必须从疾病上游着手,预防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老百姓的痛苦。2010年6月,原卫生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脑卒中防治委员会办公室(简称“脑防办” )。2012 年 5 月 5 日,聊城市人民医院成为脑防办授牌的34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之一,同时也是 4 家 CEA手术培训基地之一。2012 年 6月 28 日,筛查项目启动仪式在脑科医院启动,先后对当地经济开发区顾官屯镇和蒋官屯街道所有 40 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各种医疗专业干预。

  两次筛查共用了 4 个多月时间,筛查了 99 个行政村,总计筛查 25213 人,其中高危人群3766 人,比例 14.93%。筛查过程中,王继跃还带领筛查队,对村民进行医学知识宣教,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和颈动脉狭窄者进行提醒,告诉他们脑卒中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一位 40 余岁的中年人,颈动脉狭窄得非常厉害,曾发生过一过性的黑蒙,被筛查为高危人群,王继跃建议立即到医院手术治疗。中年人却说,我能吃能喝能干活,为什么要做手术?这让王继跃感到很无奈。

  几个月过后,这位患者脑卒中发作,瘫痪在床,家人用三轮车把他推到医院,“死活要求做手术”,然而这时,他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王继跃说,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因为老百姓的认识不到位,错过了手术机会。因此,脑卒中的筛查及早期干预远比治疗重要。我们多一份努力,就有可能会多帮助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悲剧。

  让更大范围患者群受益

  仅靠几个专家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还要培养更多掌握技术的人才。

  2012 年春节前夕,正当王继跃准备筛查工作时,一场意外使他右腿骨折。无法下床,他只能在床上研究筛查项目资料和患者病历。当腿不那么疼的时候,他提出要去查房,同事们拗不过他,只好用轮椅推着他来到患者床旁。

  春节过后,住院患者增长速度出人意料,手术日程排得满满的,王继跃着急起来。他决定坐着轮椅上手术台。在手术台前,助手们站着,他坐着,但一直保持同一个姿势。手术一做就是两个小时,手术完,他受伤的腿和脚都虚肿得发亮。看着大小不一的两条腿,他摆摆手说:手术台前,真的想不起这些。

  有人说,王继跃在这项技术国内应用仍存争议的时候就大范围开展,是为了“出风头”。始终在背后支持着王继跃的聊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彬告诉记者,不是出风头,更不是追求高科技,仅是那些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患者足以让他们排除非议,坚定信念走下去。并且仅靠几个专家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他们还要培养更多掌握技术的人才,让更大范围的患者群受益。

  6 月 14 日,王继跃准备了大半年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培训班”终于开班了。虽然以前也有举办过一些培训班,但此次比以往学员的范围更广,来自全国13 个省市。“有更多人掌握这项经济而有效的技术,让老百姓远离脑卒中,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节约并控制医疗费用等资源,我们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王继跃说。

  线索推荐:聊城市人民医院分院脑科医院

  点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目前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首选方法。王继跃带领团队较早地在国内引进这一手术,不仅造福了患者,也为地市级医院在引进高科技手段预防脑卒中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患者;把挑战留给自己,把健康还给患者,他们的无私奉献与无畏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周定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