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Web Site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中华全科医师学会 >> 自律维权 > 人文医学 >
【字体:打印本页

面对面,感受医患点滴温情

2014-02-22 17:03: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过去的一年中,有关医患的负面消息在媒体上不胫而走,而温暖的医患故事却似乎遭遇传播乏力的困境。新春来临,我们撷取了医患交往中3个动人的片段,希望更多的病人能在诊疗过程中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同时也期待患者及社会能把这种快乐传递给那些在临床上默默付出的白衣天使们。——编 者

  病友会上遭“曝光”

  去年年底最忙、最冷的这几天,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公务员乌买尔江特地抽出周末时间跑了趟北京,参加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举办的视觉康复病友会。“其实就是走亲访友。”在老乌看来,在医院治眼病这几年,他早就跟医生、病友成了一家人。

  当天,抱着同样心情赶来的患者及家属还有30多位。他们来自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山西、四川、内蒙古等地,早早就将会议室的环形座位占得满满的。老乌一进门,热闹的招呼声顿时裹着暖气扑面而来——

  “行啊你,现在眼神儿比我都好了,发微信比我还勤!”老乌口中的“王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王志军笑着说。

  “快准备啊,今天你第一个发言,给大家鼓鼓劲儿!”该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分会主任委员金明布置了任务。

  “讲就讲!”几乎不用回忆,5年来的求医过程对老吴来说就像在眼前过电影。2008年,老乌患突发性胰腺爆裂,病毒短时间内侵害了他的血液和大部分器官。辗转多地治疗3个多月后,他的胰腺康复了,眼睛却什么都看不见了。医生告诉老乌,他的眼睛已经在之前的脓血性病毒液中泡了太久,手术成功率太低;即使手术成功,术后康复的效果也不理想。“最后,是王主任顶住压力给我动了手术,硬是保住了我的右眼。”老乌激动地说。

  眼睛是保住了,但老乌的视力只剩0.01。最初的庆幸过后,老乌有了更多期冀:“我是公务员,经常要处理大量文件,如果这样连走路都要有人扶着,怎么重返工作岗位?”西医治疗已经走到了极限,接下来怎么办?

  中医眼科专家金明接下了这支任谁看都烫手的“接力棒”。试治两周后,老乌的视力升至0.08,能自行走路了。紧接着3个月的针灸、口服汤剂及辅助疗法等综合治疗,让老乌看清了视力表0.4那一行。他开始了正常工作,仅需每年返京巩固疗效3个月。如今,老乌病情已经稳定,无需再来复诊。

  “我们能最终找回光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幸碰到了医术高明的大夫,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勇气为我们奋力拼,有耐心为我们不断试,有爱心给我们更多鼓励!”老乌哽咽着说出了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医务人员集体湿了眼眶。

  接下来的时间里,每位医护人员的发言都弥漫着湿漉漉的感动:说到该科论整体技术水平、底蕴不是最强,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让医务人员有了赶超的信心,王志军语气铿锵;忆及患儿小雨第一个疗程后抱着数据好转的检查单彻夜不眠,一心惦记着要在第二天一早给医生阿姨看时,金明声音颤抖;谈起病人坚强而乐观,形象地把针灸、汤药等多种疗法理解为给自己的病眼松土、浇水、施肥、育苗时,该科美女医生苑维忍不住笑出了声……

  一个上午,就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很快进入了尾声。病友们推荐老乌作为代表来个总结时,老乌说了件小事:为了感谢该科几位经治专家对自己精心的诊疗,他曾多次送礼想要“表示”,都被婉言谢绝。送礼不成,成了心病。于是,老乌发扬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不时携礼“进攻”。拗不过老乌的执著,王志军主动说出了自己心仪的礼物—— 一本中文版的《古兰经》。“书不值几块钱,但说明王主任他真正想了解我们。”最终送出了礼物,老乌解了心病,更添了感动。

  被“曝光”向患者索要礼物的王志军有点不好意思,腼腆地解释说:“老乌经常给我讲《古兰经》里的那些内容,还经常在微信圈里发。我想多了解点,这不算受贿吧?”总结就这样淹没在一片掌声与笑声之中。

  白大褂也有“粉丝” 

  没有花哨的舞台背景,没有炫目的道具,大多数演讲者都穿着白大褂。这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最近举办的一场讲故事大赛。学术报告厅里,医务人员口中讲的不是最新学术进展,不是疑难危重病例,而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的真实故事。

  六六的小说《心术》里,一位叫做“十三姨”的老太太使人印象深刻。她每周都坚持来门诊排队挂号,看望曾为她治愈病痛的三位主治大夫,并给他们送来亲自烹饪的美食。很多人觉得,“十三姨”只是个虚构的角色。然而在上海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的值班医护人员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她”的身影。只要泌尿外科沈海波医生在,总有一位姓秦的“粉丝阿姨”送来可口的饭菜。这样的事情,已经持续7年。

  8年前,沈海波接诊了一位老年患者,就是秦阿姨的父亲。在陪护的漫长过程中,秦阿姨看到医生、护士的晚饭总靠外卖解决,而且食不定时,就想给他们烧点热菜、热汤。在沈海波值班频率最高的半年里,他隔天就要值一次班。即便这样,秦阿姨从未“断炊”。有一天,沈海波问起自己的母亲:“如果您住在医院附近,会天天给我送饭吗?”沈妈妈答:“我可坚持不了那么久!”

  讲故事大赛现场,“粉丝阿姨”的细心、周到引得全场掌声不断。“放在20年前,很多医生都会有几个这样的热心‘粉丝’。”观众席上,副主任医师王伟明感慨地说:“不过那已是上世纪的事了。”

  即便是在检验科提供窗口服务,检验师冷秀琴也遇到了一个“假阳性、真感情”的故事。一个寻常的冬日上午,检验科采血窗口人来人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中,一位中年男子躲闪的神情引起了冷秀琴的注意。害怕采血的患者她见过不少,但她认定这位患者的焦虑一定另有原因。

  走到患者跟前,才能真正了解患者想什么、怕什么。冷秀琴迈出了这一步。她得知患者之前在社区医院做过体检,体检报告让他极度担心自己得了白血病。冷秀琴鼓励他做了复检。蹊跷的是,血常规分析仪的结果竟然与他前次检测非常接近。不能再让患者受煎熬!冷秀琴马上把患者的血标本手工推了一张血涂片。经人工计数后,血小板和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真相终于大白:患者出现了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白细胞增多症。

  拿到最终的报告,患者感动得眼噙泪花。此后,他每次到医院检查,或者只是路过医院,总要到冷秀琴的窗口瞧一瞧,俨然已经成为冷秀琴的“粉丝”。

  真情故事还在不断上演:新华临床医学院李燕要讲的,是她在旧报纸中翻找出的一件发生在1963年的“新华往事”:为抢救一位严重脑震荡患儿,医生决定顶住压力采用一种从未尝试过的疗法——“冬眠疗法”,最终把病童完好地送回了母亲的怀抱。虽说时过境迁,但为救治患者“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医学创新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听同事们讲着医患故事,台下的医务人员有时热烈鼓掌,有时又陷入沉思。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讲台上,临床一线劳碌、紧张而又压抑的医务人员仿佛是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他们的倾诉带着热望与期待,也带着一种自我疗救的急切。

  “我在医院工作了20年,看到的医患关系很多都是和谐的。”上海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孙锟是这个活动的发起者,他说,“那一个个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小故事,不仅能温暖你们,也能温暖我们!”

  当面互道一声“谢谢”

  春节前的一个下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楼5层会议室里,满屋的温馨气氛如同窗外的冬日暖阳,直抵人心。此前,不少癌症康复患者不约而同地向该院患者服务中心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向医护人员致谢。于是,医院特别安排了这样一次“感恩有你,一路陪伴”的医患见面会。

  当患者亲手把“我心中的好医生”、“我心中的好护士”爱心奖杯送给医护人员时,快乐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我是在1994年5月18日由泌尿外科马建辉大夫主刀做的手术,算来‘癌龄’已有20岁了。这些年,我的病情非常稳定,完全没有复发转移……”76岁的肾癌患者王奶奶第一个发言。为了这20年后的重逢,眼神不太好的王奶奶一字一句写了整整3页的发言稿。

  接过20年前患者送上的“好医生”奖杯,马建辉动情地大声说:“这是我从医30年来获得的最大褒奖!”走下领奖台,马建辉仍难掩激动之情:“大家总说医患关系紧张,患者不信任医生。其实,病人是知道感恩的。作为医生,我们也要感谢患者。每位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特别想见到他,特别想当面感谢他救了我一命。”听说自己的主治大夫、妇科医生李晓光临时有重要工作无法赶到活动现场时,24岁的高女士刚一开口,就禁不住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011年11月,高女士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细胞分型极为罕见的子宫内膜癌。“李大夫告诉我,这种病在他们医院一共才遇到过4例。”高女士哽咽着说,是李大夫的鼓励和精心治疗,让万念俱灰的她重获新生。“他帮助我把生命延续至今,让我有机会和我的宝宝一起成长。”

  “放心吧,等李大夫出差回来,我一定让您亲手把奖杯送到他手中。”在主持人的“保证”下,高女士终于露出了笑容。

  紧紧拥抱着8年未曾谋面的李女士,内科依荷芭丽·迟大夫同样红了眼眶:“没想到病人这么多年后还记得我,理解我们的工作。这么难忘的时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2005年,李女士乳腺癌术后3个月就发现淋巴、肺、纵隔都有转移。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女士由此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就在这个时候,依荷芭丽·迟大夫来到她身边,告诉她一句话:“晚期也不可怕,只要你想活就能活!”后来,李女士把自己的网名改为“敢于向癌症叫板”,成为一名真正的斗士。

  “我是在2003年由赫捷大夫做的小细胞肺癌左肺全切手术,当时病情已转移到淋巴。我想,如果我能活过5年,一定要做面锦旗亲手送给他。”如今已是北京抗癌乐园北海分园园长的孙女士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红彤彤的锦旗……

  致谢、握手、拥抱,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这场劫后余生般的重逢,让在场的所有人一次又一次泪湿衣襟。

肿瘤医院患者.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患者亲手把“我心中的好医生”爱心奖杯送给医生。

肿瘤医院患者.jpg

新华医院.jpg

 

上海新华医院讲故事大赛中,医务人员模拟接诊患者的情景。

新华医院2.jpg

 

  患者向上海新华医院冷秀琴医生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