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Web Site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中华全科医师学会 >> 自律维权 > 维权知识 >
【字体:打印本页

医生安全——法规内外的思考

2014-12-03 10:48:58   来源:环球医学 【大、中、小】   评论:0 点击:

医生,一个崇高的职业,是很多人儿时的梦想。救死扶伤的宣言,医者仁心的大义,飘飘白褂妙手回春,将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灵魂从死神的手里抢夺了回来。然而,就是这份本应该备受尊敬的职业,却在最近屡次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近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为的就是保证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出台法规固然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举措,然而,法规的出台能否足以为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撑起保护伞?法规之外是否还有更重要的环节需要解决呢?

  短短5天发生4起伤医案件

  尽管矛盾和纠纷或许不是医患关系的主流,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辱医事件却不绝于耳。2014年4月25日,因患者就诊时觉得医生在检查时有“折磨”患者的倾向,推搡并扇打医生。4月23日,因为患者未挂号就诊,被医生提醒后恼羞成怒,暴力伤医。4月22日,老医生被寻衅滋事的患者打肿了脸,造成多处软组织挫伤。4月20日,因就诊时无法提供化验单,医生让患者再行化验,导致患者情绪激动,不仅将医生打倒,还毁坏了门诊室的器械装备。短短5天,4起伤医案件。至于温岭杀医案等等重大刑事案件就不再一一详述,除了悲愤有哪些值得人们总结和深思呢?

  医患关系缘何走向水火不容?

  且不论这些伤医者让这些患者的疾病救治不成,反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论由于医生的受伤,让苦苦在门诊室外面等待的患者无医可看,单单是这骇然听闻的伤医事件的高发频率,就值得人们反思,为什么伤医事件已经成为每天医学新闻的重头戏,为什么在医改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医患关系却已经接近水火不容的境地。

  说到原因,大家普遍认为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然而,对所谓多方面原因进行仔细梳理,或许可以归结为由四个因素共同造成。

  首先,是医疗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改革。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的出现,造就了医院畸形的生存模式。这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第二,患者的医疗知识甚至是就医常识薄弱。这导致患者不知道哪些检查应该做,哪些药物应该吃。由于对医生的不信任,患者一看到高昂的医药费,就会下意识的怀疑是否医生在过度医疗。大处方和过度医疗无疑有损患者的利益,然而,与此相反,如果医生到了不得不顾及患者猜疑的地步,是否又会走向另一面,表面看上去患者是少花钱了,医生也避免了被怀疑,而实际需要的检查和处方却未能及时落实到位。这样最终受损的不还是患者吗? 此外,医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 “遗憾的科学”。所谓“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也只是人们对医学和生命永不放弃而不懈追求的目标,并非每一种疾病、每一次诊疗都能达到的。如果将其视为是对医疗活动的常规要求,不分情况地每每苛求医生的诊疗要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这不仅对医生是不公平的,而且将可能直接导致对医疗和医生的不满。因此,有时候,如何分清楚所谓“医学无能而非医生无能”对于患者的就医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医生的态度有时候会有些生硬,甚至普遍存在处理问题有时过于简单。在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事件中,因患者反应医生态度差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本来环境就多有严肃的成分,如果再加上穿着白大褂板着脸的医生,对患者心理的压力无疑是极为负面的。面对焦心的患者,医生更需多一些患者意识,多抚慰患者。 然而,不幸的是,有些医生在观念上存在着偏差,仍然抱着似乎多年来早已形成的“高高在上”心态,在他们心目中似乎医生是高患者一等的,呵斥、怠慢好像已成为了他们医疗行为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医生对“医疗服务”的说法也颇有微词,似乎把医疗说成了是一种服务就“降低”了医生的“身段”。其实,或许恰恰相反,往往是对患者无微不至服务的行为表现和对患者“位高而谦卑”的态度才能真正折射出医生职业的高尚和伟大。中外医学大家也都是大多如此。

  医者自学医时就知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武器: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面对患者,为什么医生的语言胜过药物,比刀子还厉害呢?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可以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医生几句话能使病人马上眉开眼笑,精神良好,走路也轻快。

  对比国内和国外的医疗机构,不可否认,我们的医生工作繁重,医生每天救治的病人很多,会有劳累烦躁的时候,很难在每时每刻都能耐心的给患者讲解病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或者是极少沟通。“看病不是买东西,看病非常重要的就是医生跟患者的沟通,沟通得越少问题就会出得越大。”

  与国外的医疗机构比较我们的医生在对待患者的意识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这是不能因为我们的医生工作繁重而被忽略的。医疗虽不是万能的,很多疾病医生一样不能治愈,但让患者有一种温暖的体验,却是在努力后可以做到的。

  第四,是媒体对伤医事件的大肆报道。这种大面积的报道,在很多人的心中无形地种下了一棵“医生很差”的种子,这在无形中将医患关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重塑医患关系,需“对症”更需“对因”

  如果说,通过出台法规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是针对这一“顽症”的一剂猛药、是恰对其症的“对症治疗”。那么,树立医者和患者,包括媒体的正确观念,并由观念的转变引导为行医、就医和报道的行为改变,则可称为“对因治疗”,两种似乎需要常抓不懈,而且缺一不可。

  首先,政府必须有所为。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法发〔2014〕5号印发《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重要性、严格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建立健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4部分。

  五部门联合出台《意见》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旨在通过法律的途径,加大对伤医人员处罚的力度,来遏止一些想要伤医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让他们知难而退,从而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该《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它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法律空白,体现出政府想要解决伤医事件的态度和方法,无疑给“彷徨于无地”的医疗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法规是必要的和及时地,然而,法规的惩罚措施只是一个治标难治本的方法。或许只是重塑医患关系的第一步。

  多管齐下方能化解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有很多,缓解医患纠纷也还需多管齐下才能予以解决。除外出台严惩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外,还需要政府有其他作为。比如,尽快加速医改,改善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从而让患者不再只去那几家大医院看病。这样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减少烦躁情绪和失误率。同时,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增加医生的阳光收入,根除医生有谋取私利的动机。

  除了政府以外,医生本身也要做出改变。所谓医者仁心,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必须有一颗仁慈的心。无论如何,坐在对面的是患者,正在饱受疾病的困扰,他需要医生,这正是一个医生的社会价值所在。但是,医生不能将这种社会价值转变为值得骄傲的资本,不能因为患者没有知识就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对患者爱答不理。纵然医生每天很累,但是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预先知道了这份疾苦。所谓业界良心,如果医生连自己的病人都无法耐心对待,没有责任感,何谈良医,更不要说仁心了。

  同时,患者也应该有所改变。笔者平日里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有谈论到医患关系的事情。朋友们会说,现在医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确实不太好,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耳闻目睹。对医生的偏见,造成了患者在就诊时不敢轻易的相信医生。这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让患者没有选择的不得不相信医生。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让很多患者感觉看病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这种心理,也会转化成急躁的情绪。因此,患者应该更多的去信任医生,去理解医生。如果不相信他们,那还有谁能来给自己救治疾病呢。

  最后,不得不说媒体们对伤医案件的报道,铺天盖地且带有倾向性,这犹如火上浇油,将紧张的医患关系烧的摇摇欲坠。作为大众的耳朵,媒体应该秉承公正公平的态度,不能为了点击量而一味的迎合某些偏激的民众的口味,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媒体能将医生的正面新闻报道的和负面新闻一样多,医患关系的紧张会不会缓解很多呢。

  其实,政府、医生、患者和媒体,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他们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呈一种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状态。政府下发文件为医生谋福利,医生的工作压力减小,在诊治病人的时候就不那么焦躁和冷漠。医生的态度好了,患者的投诉率也就少了,对医生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也就没有那么多伤医事件可以供媒体报道了,甚至会有媒体去越来越多的报道医生的正面新闻。如此一来,医生在民众中的口碑也就会慢慢的转变。医患关系的缓解也就在这四方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实现。

  除此以外,还需其他领域的积极配合。比如,如何将医学的基本知识大范围基本普及,让跟多的人了解一些简单疾病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可以减少在就医过程中医生解释的时间。总之,通过多方的努力,让医生和患者都从焦虑烦躁的就医环境中走出来,进入一个和谐而友好的就医模式,医生患者都心平气和的积极治疗疾病,将医生和患者从对立面重新拉回到同一个战壕,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

  医改在继续,中国的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法律法规和医疗体系还不够成熟。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成熟医疗模式,但是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因为我们国家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和改革创新中摸索出一套最适合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才能将医疗系统彻底的推上正轨,医患之间的关系才会慢慢缓解,那些伤医事件,才会真正地成为一件又一件具有警示价值,却不会再重蹈覆辙的历史。